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能力不断增强
9月20日,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当选这一国际化组织的重要职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陈钢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张晓刚当选ISO主席职务,得益于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他同时表示,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标准化工作对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
中国人当选ISO主席意义深远
“我们相信,张晓刚能够胜任ISO主席这一新角色。”陈钢表示,张晓刚曾长期参与标准化工作,不仅在工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在组织、协作与沟通上具有出色的能力。他工作务实、思想创新,既了解相关领域工作,也对国际标准化工作有很大的参与热情。“张晓刚担任ISO主席,将对推动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对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
陈钢表示,中国的参与对于ISO和国际标准化十分重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近年来,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断增强,先后成为ISO常任理事国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截至目前,我国承担ISO和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职务35个,国际秘书处63个,提交并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297项,其中已有135项正式发布。
中国人当选ISO主席这一要职,将更加凸显中国标准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标准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国家标准化战略正在实施
陈钢表示,加入世贸组织十余年来,中国标准制修订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2012年底,我国国家标准总数达到29582项,备案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合计达到7.5万余项,国家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在工业消费品安全、农产品和食品安全、节能减排、资源环境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标准。
与此同时,陈钢指出,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畅、运行机制不完善、整体质量效益不高、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
针对存在的问题,陈钢认为,中国的标准化工作将紧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的整体质量效益,以重要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加大标准制修订的力度,推动实施国家标准化战略。
经济战略转型需要标准支撑
当前,在我国经济战略转型期,科技与标准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产业升级需要创新驱动,而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标准支撑。因此,在支撑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科技创新与标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陈钢表示,发展标准化工作对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将成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要加强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研制,完善和优化工业标准化体系,着力提升工业标准的整体水平和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要求国内产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国内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陈钢强调,中国标准化工作要牢牢抓住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契机,按照“系统管理、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总体思路,从战略的高度和前瞻的视角,对国际标准化的动态进行系统跟踪和专项研究,不断提升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是转型升级的主体,同样也是实施标准的主体。”陈钢表示,标准化工作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参与各方的不同优势。作为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企业联盟,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加速走向国际,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冶金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发展,陈钢指出,要着力将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研制紧密结合,将标准研制和科技研发紧密结合,将国内和国际紧密结合,将标准化和信息化紧密结合,将标准化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提升冶金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为我国的标准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