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具国标为何遭遇“执行难”
内容摘要:
你家孩子会啃橡皮和铅笔吗?江苏省质监局连续发布了对多种文具用品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质量分析报告,笔芯液、修正液、橡皮、作业本等均有部分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
文具用品终日与孩子亲密接触,文具用品的安全底线大范围失守,这是将孩子置于一种危险境地。孩子为何会成为劣质文具用品的潜在受害者?标准欠缺是重要原因:一般国内文具参考的国内标准是“GB21027——2007”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其中给出了铅、汞、砷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迁移限量,却未对文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甲苯、乙苯、二甲苯等指标作出要求,也没有对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作出要求。这个国家标准从2008年开始实施,如今已有数年,随着现实的发展变化,增补完善相应的国家标准有必要提上议事日程。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实中钻国家标准空子的“毒文具”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国家标准在实践中遭遇“执行难”。《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对书包的甲醛含量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前不久,有媒体在超市、小商品市场及购物网站购买了数款不同价位的书包,经检测发现这些书包游离甲醛均不同程度超标。
虽然只是一次抽样调查,但也不乏反思意义——太多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书包,一经打开就立刻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它们真的安全吗?在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是否层层把关,是否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严格检查?《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制定之初,已尽可能详尽地作出规范,其中不乏“圆珠笔帽的要求”、“手工剪刀的形状”等细致入微的规定,但无论多么详尽的标准都不免随着市场发展变化出现疏漏,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标准得不到严格执行,即使标准本身万无一失,也不过是徒具象征意义。
文具用品国家标准为何遭遇“执行难”?表面看是因为监管部门之间分工不明、权责不清,因此形成了监管漏洞;更深一层探究,在多头管理体系中,相关部门往往“抓大放小”,结果是大事“齐抓”、小事“共不管”,而文具用品恰恰是这样容易被忽略的“小事”——价格相对低廉,市场规模较小。在有些学校的周边,从有毒的文具到有毒的小食品,早已养痈成患。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监管部门“抓大放小”未尝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从维护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涉及未成年人的商品理应得到最严格的规范和最有力的监管,不断完善强制性标准之余,强化日常监督管理显然更为重要,第一步不妨从改变“抓大放小”的监管思路做起。